Search

一直以來,記述生活雜事的文字常引發一些誤解,比方:我們經濟優渥/住在花園大洋房/孩子們上昂貴的私校.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一直以來,記述生活雜事的文字常引發一些誤解,比方:我們經濟優渥/住在花園大洋房/孩子們上昂貴的私校....等等。

不久前才無意間讀到,有人覺得我記下的孩子們幼稚園時期的生活,美好的不像人間會有的,可能是貧窮限制了他的想像.....莞爾之餘,也覺得人間其實處處有美好。😂

因為孩子們的幼稚園,是很尋常的公立幼稚園。每個月學費不到台幣1000,而五歲後更是免費。之所以學費那麼低,是因為家中經濟狀況符合減免的條件。薪水越高,學費也隨之上漲,但無論再怎麼漲價,仍然是每月不超過台幣2300的公立幼稚園基本收費。

我家從來無法負擔私校價碼,雖然我一直抱持著非主流另類教養理念,但從未在體制內外掙扎過,因為沒預算啊。

所以孩子們從小都是上免費的公立學校,上小學前未學過認字寫字,而在考上公立雙語中學之前,也從未學過英文。

之前提到薩爾茲堡的表哥一家,完全無懼生涯飯碗的考量,孩子們都隨自己的心意選擇學校和職業,大侄子去學一個已在政府職業名單上被消掉的凋零手藝:手工製傘師。
二姪子想念爵士音樂系,也組了樂團,而大姪女去學木匠手藝。小姪女還不到選擇生涯方向年紀,但也是毫無世俗牽絆地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。

也有網友誤以為,一定是家境優渥才能讓孩子自由自在地不考慮生計。

事實上完全相反,表哥是接案維生的獨立創業者,日子從未真正寬裕過。有案子時,就有進帳,沒案子時,就勒緊褲帶。一雙牛皮鞋子大兒子穿完媽媽接著穿,二兒子夠大了再繼續傳給二兒子,最後再回到媽媽腳上。

跟小舖維持友好關係,每週末去接收賣剩的麵包。而硬邦邦如石頭的老麵包,孩子們也甘之如飴地啃食。家裡沒收入時,就煮便宜的玉米粥拌上自製果醬。

雖說如此窘狀,但仍堅持永續環保理念。所以一雙在家中流傳不知幾手的鞋,是匠人手工製作的好鞋(不然也無法穿那麼多年),而食材是在有機舖子裡照顧朋友生意而購入的,料理過程中不浪費一丁點材料地吃得非常乾淨,也吃得簡單。

在極拮据的境況中,生活儉省樸實,仍然維持理念與質感,這樣的豁達與講究,讓他們不擔心孩子的未來,真的做到信任與放手,而不是因為不缺錢,所以讓孩子們有選擇的自由。

許多事情,沒有聽過看過或無法想像,不代表不存在。由這樣的小事,也讓我想到「信念」與「自過往見聞累積的認知」,真的限制了許多人生的可能性。

因此不輕易說「不可能」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